
2019年10月19日,由江苏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图书馆协办的“镇江与中国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教授,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丽馥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三十位与会嘉宾,二十余位国内一流刊物编辑、学者及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广州、杭州、安徽、南京、常州、扬州等地的专家学者、镇江市文化艺术界的朋友,驻镇高校的部分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同学们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颜晓红校长代表学校发表致辞,他指出,镇江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六朝以降即为我国艺术重镇,与中国艺术史有着不解的渊源。他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会议继续延伸镇江与中国艺术史的机缘,并促进江苏大学艺术学科建设、艺术教学研究和学校美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会议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上半场会议首先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教授和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分别作了“从故宫学的角度看镇江与中国艺术史”、“天下第一江山——尺度、城市、历史”的主旨演讲。之后会议先后以:“宋代艺术史专场:以苏、米为中心的交游考”、“鉴者的目光:书籍、版画与鉴藏史研究”、“地域的视野:京口三山与京江画派”、 “晚明:一个地域与图像生成的传奇”、“地域与传统:画论与画学思想研究”、“镇江与环太湖:艺术考古与跨文化研究”六个主题场次展开,分别从文人交游、鉴藏、图像、画论、艺术考古等角度考量、解析镇江与中国艺术史的渊源。每场次由3-4名嘉宾做主题发言,并与评议人展开学术探讨。其中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画院、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无锡博物馆等国内高校、博物馆单位的专家进行了学术分享,故宫博物院章宏伟、北京大学朱青生、四川大学韩刚、首都师范大学任军伟、陕西师范大学韦宾、北京印刷学院李啸非等老师对相关课题进行了精彩评议。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教授作“从故宫学的角度看镇江与中国艺术史”主旨演讲(上午场)。他从四个方面分享了镇江与中国艺术史的关系:镇江与中国艺术史同构,既是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典型的区域化艺术的代表。

韩刚老师分享“‘知臣莫若君,臣自知甚明’——米芾与宋徽宗关系考略”,梳理了米芾与宋徽宗二人在人生经历、艺术活动与艺术观上的交集,以及二人在艺术上的相知相契及原因。

喻世华老师分享“苏轼与米芾交往关系的两则辨证”,辨析苏、米二人是否在润州见过面以及《西园雅集图记》的真伪问题。

杨娜老师分享“苏轼对王维诗画禅出位思致的发挥”。她指出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重要论断实质上发挥了王维诗画禅的出位思致,指明了文人绘画日后发展的途径。

石战杰老师分享“苏轼镇江行迹影像考察”,借助摄影的方式考察苏轼在镇江的行迹遗产。

上半场第一场会议“宋代艺术史专场:以苏、米为中心的交游考”专家报告结束后,评议人韦宾与学者们进行议题探讨。

刘蔷老师分享“由《天禄琳琅书目》观乾隆皇帝的善本观”,以第一部皇家善本书目《钦定天禄琳琅书目》为例,解析乾隆帝对收藏善本的基本认识

叶康宁老师分享“有正本《唐拓十七帖》及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接受史”,探讨此印本的特征及所谓的“唐拓”问题,并梳理了当时市场上其他的《十七帖》印本,探讨此印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接受史。

李啸非老师分享“《人镜阳秋》的视觉意涵”,尝试透过这部独特的印刷品,来探察汪廷讷对于版画图像的使用,以及他如何借助刻书这一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赵晶老师分享“镇江本《杏园雅集图》若干问题新探”,通过对此图服饰、题跋、钤印等角度的分析,来探讨此本的真伪问题。

上半场第二场会议“鉴者的目光:书籍、版画与鉴藏史研究”专家报告结束后,评议人章宏伟老师与学者们进行议题探讨。

许彤老师分享“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及其仙山意涵”,通过文献及图像分析“京口三山”与中国传统仙山形象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京口三山”是如何被赋予仙山文化意涵的。

王照宇老师分享“无锡博物馆藏明清镇江籍画家作品鉴考”,结合实物图像资料,就无锡博物馆入藏的十三幅明清时期镇江籍画家的绘画作品的内容、款识、钤印以及真伪等问题逐一进行鉴考。

潘恒老师分享“幽暗夜空 孤星熠熠——嘉道年间山水画坛与京江画派”,通过馆藏作品分析京江画派的绘画特征及艺术价值。

上半场第三场会议“地域的视野:京口三山与京江画派”专家报告结束后,评议人李啸非老师与学者们进行议题探讨。

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作 “天下第一江山——尺度、城市、历史”的主旨演讲(下午场)。他从历史、文化、艺术角度来谈“江山”概念的流变,以及镇江北固山作为“天下第一江山”的形成过程。

付阳华老师分享“洞中的棋局——明遗民画家张风《石室仙机图》解读”,分析在遗民背景下,何以张风会以棋谱为画名并为笪重光绘制一幅没有任何地标性质的纪游图。

赵琰哲老师分享“总觉风尘侠骨多——明末清初名妓肖像的艺术表达与自我认同”,分析隐藏在家国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名妓肖像画后隐藏的情感及真实意涵。

施錡老师分享“邵弥《云山平远图》及其画史脉络研究”,探讨了该图的风格变化问题并勾勒出了邵弥的师承和交游,同时研究了该图中的 “云山画法”。

陈婧莎老师分享“南京博物院藏《虎山桥图卷》考辨,从画卷内容出发进行考察,通过实景比对和地方志对照,判断该画卷应非文徵明真迹。

下半场第一场会议“晚明:一个地域与图像生成的传奇”专家报告结束后,评议人任军伟老师与学者们进行议题探讨。

韦宾老师分享“清代画禅思想考略”,分析在“画禅思想”在清朝的嬗变。

陈见东老师分享“张崟的绘画思想及地域文化影响”,从四个方面探讨作为“京江画派”开派人物张崟的绘画思想,及其对京江画派风格和绘画理念形成的作用。

任军伟老师分享“米芾对查士标绘画的影响”,探讨查士标绘画的师承渊源,并指出米芾是查士标山水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师法对象,为其绘画注入了鲜活的笔墨因子。

程国栋老师分享“邓石如镇江行迹述略”,结合邓翁的篆刻、书法、诗歌三类相关存世作品和传记史料,对他在镇江的交游和创作活动展开回溯,以更深刻理解邓石如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影响。

下半场第二场会议“地域与传统:画论与画学思想研究”专家报告结束后,评议人韩刚老师与学者进行议题探讨。

姚义斌老师分享“意象:流转与回归——镇江隆安二年画砖墓再议”,从镇江出土的隆安二年画像砖形象上入手,讨论其渊源及在魏晋壁画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学者奚静分享“镇江汉晋铜镜羽人形象溯源”,对作为标准样式的羽人形象及作为汉朝的主流羽人文化加以探究。

张同标老师分享“镇江对中国佛教美术史的贡献”,从汉晋古佛像、水陆古仪及金山寺庙建筑群三个方面对报告主题进行阐述。

下半场第三场会议“镇江与环太湖:艺术考古与跨文化研究”专家报告结束后,评议人朱青生老师与学者们进行议题探讨。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镇江焦山碑林和米元章墓等镇江历史文化遗迹。本次会议通过多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史学者的学术共享,在新目标、新机遇前面携手起来,承袭传统文脉,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拓展艺术史的研究空间。同时构建学术沟通平台,共同交流新时代艺术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创新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