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惇教授来我院与高校书法教师畅谈书法
发布日期:2020-11-15 点击:

11月14日下午,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江苏省高校师范专业书法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省级培训项目专家课程讲授继续进行,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为培训学员作了题为“历史·观念·审美:与高校教师谈书法”的主题讲座,艺术学院书法方向研究生导师崔祖箐博士担任学术主持。

黄惇,号风斋。1947年3月生于江苏太仓,祖籍扬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及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83年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一等奖。1993年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1999年获“99世界书艺全北双年展”大奖。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印论史》、《董其昌书论注》、《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风来堂集-黄惇书学文选》、《中国印论类编》等。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有:书法的历史、观念、审美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书法教学应树立的大历史观以及书法审美与宗法观的关系等问题。

黄惇教授首先带学员们回顾了书法的历史,指出书法艺术自觉于东汉末期,后因清代出现碑学,故将此前以名家为宗法对象的书学称谓“帖学”。随着清初书法观念在访碑、写碑活动中发生改变,最重要的宗法观发生改变--师碑,紧接着,技法、审美也随之而变。然后他指出,清代碑派的审美取向可以概括为:拙、重、大。于是雅正的审美转变为奇拙的追求,清秀的审美转变为厚重的崇尚。接着提出:在批评标准上,碑派把姿媚异化为贬义,把飘逸看成浮滑,把虚淡称为软弱。他曾概括清代碑派:得之金石,失之写意。得之篆隶,失之行草。得之拙重,失之风流。

在碑学帖学问题上,黄惇教授指出:写贴就用帖法,写碑就用碑法,无须讨论碑帖拓本的优劣,换一种方法思考,分则两美,各美其美。而今碑帖两派都得到空前发展,应当携手前进。

最后黄惇教授提醒学员们要清醒地认识不同审美取向的书法是历史的遗存,在教学中不冲突,更不要为清以来激端的碑派观念所笼罩,解放思想,全面继承,树立大历史观。课程结束后,黄惇教授还向学员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以供大家课后思考。

黄惇教授精神饱满地为学员讲授了一下午,所讲内容信息量大而丰富,在师生互动环节,学员们踊跃提问,黄惇教授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学员们提出的各个问题。